|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情况举行发布会 |
2018/6/11 14:33:54 |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 今天非常高兴给大家介绍医疗质量能力提升和管理的有关情况。提高医疗质量能力和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是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我们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当讲始终将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特别是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了,这一段时间《柳叶刀》杂志对我们国家的医疗质量有些报道,去年《柳叶刀》杂志就曾经报道过我们国家医疗质量进步的情况。去年是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行了报道,从1990年到2015年25年间,中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它是使用了医疗质量和可及性,就是HAQ指数排名进行计算。我们国家从1990年的第110位进步到了2015年的第60位,进步的幅度位居全球第三位。这是在去年《柳叶刀》杂志公布的情况。
近日,《柳叶刀》杂志再次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的HAQ指数排名又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了2016年的第48位,我们在一年间跃升了12位,再次取得重大进步,是中等SDI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的成绩可以说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的认可。我想从两个方面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在医疗质量提升和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效。
首先,在医疗质量提升方面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医疗质量管理多元共治机制,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健全规范标准、完善质控体系、科学精细指导和推进质量公开等具体举措,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我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可以用“四升一降”的变化趋势来呈现,所谓“四升”,一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81.8亿,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数约为2.44亿,较2016年增加7.5%。
二是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从专科层面看,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等传统高风险手术科室中低风险组死亡率分别从2013年的0.16%、0.15%、0.14%下降至2016年的0.06%、0.11%和0.04%。大家可以看到下降的幅度非常明显。而从重点病种和手术层面看,消化道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等16个监测的重点病种和颅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13个重点手术诊疗质量指标稳中向好,其中,16个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三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以抗菌药物为例,我国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19.4%下降到2017年的7.7%,下降了11.7个百分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67.3%下降到2017年的36.8%,下降了30.5个百分点。细菌耐药趋势总体平稳。
四是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2017年三级和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9.8天和8.7天,较2016年分别下降0.3天和0.1天,实现5年连续下降。
“一降”是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6年的0.67%,实现连续3年下降。我们用这样“四升一降”体现我们国家医疗质量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资源供给的持续提升。
二、在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升以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一方面,打造了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队”,代表我国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发挥行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倾斜力度,平衡优质资源区域布局,通过专科建设发挥横向联动、纵向带动作用,提升了常见病、多发疾病和重大疾病诊疗能力。仅“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就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了79个专业,314家医院的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各省也加大了省域内和县级医疗机构临床专科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持续的支持和建设,我国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能力呈现“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
“两平衡”,一是区域间技术能力更加平衡。区域协同能力得到增强,专科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中西部地区和县级医院技术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并填补了多项区域内技术空白。据不完全统计,城市三级医院帮助县级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达到15000多项,50%的县医院已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和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治疗手段。二是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麻醉、重症医学、病理等平台专业和儿科、急诊、精神、康复等薄弱专业快速发展,专科间技术能力差距明显缩小,专科协调发展局面逐步形成。以儿科为例,“十二五”期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对我国儿科重症、小儿消化、小儿呼吸、新生儿、儿童口腔和小儿外科等专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促进儿科专科能力有效提升。
“四提升”,一是临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相关专科开展医疗服务覆盖的病种数量有所增加,治疗病例的平均技术难度水平普遍增高。疼痛科、口腔颌面外科、康复医学和器官移植等专业病种数量平均增幅超过10%,其中康复医学和器官移植专业平均增幅超过20%。神经外科、感染性疾病科、烧伤科和疼痛科等专业CMI指数(病例组合指数,代表收治病种难度)平均增幅超过10%,其中烧伤科和疼痛科平均增幅超过20%。
二是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各专科共申请各类专利7789项,产生了一批代表我国甚至国际最高水平的优势医疗技术。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开展临床应用,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中长期心室辅助“无泵可用”的困难局面,填补了国内心室辅助研发领域技术空白。
三是专科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医疗行业的“中国声音”不断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3812人次现任或曾任本专科主要国际学术组织、期刊、杂志的委员或编委以上职务,340人次牵头或参与制定了本专科国际指南、规范、行业标准。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关于消化道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成果成为201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相关指南的唯一依据。
四是重大事件医疗救治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烧伤科等专科在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下一步,我们一是坚持不懈地做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更为广泛的应用;二是继续坚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一方面继续打造国家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高地,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医疗机构的支持,加大短板专业的技术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和专科间发展的差距,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三是进一步激发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持续提升,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 2014年,我国肿瘤新发病例约380.4万,约占全球癌病发病的22%,发病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约229.6万,占全球死亡的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是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控工作不断加强。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成立以来,着力提升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致力于建设国家、省、市三级肿瘤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积极推动省、市肿瘤质控中心的成立,目前已经建立了28个省级质控中心,地市级质控中心也在陆续成立。各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保障医疗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正在建设,已经连通14家省级肿瘤医院,收集了150余万肿瘤住院患者诊疗数据,这将使肿瘤质控工作更加精准。
二是肿瘤治疗新技术不断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医疗创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肿瘤诊疗水平,以胸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广泛用于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显著减轻了患者创伤、提高了疗效。三维适形、调强、图像引导、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疗定位与照射的精准性,使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生存率提高了约5-10%。高通量基因测序、液体活检、药物浓度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促进了临床精准用药,有效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外科、化疗、放疗、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内的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诊疗效果。基层医院逐渐承担常见肿瘤的诊疗工作,诊疗能力提升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肿瘤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动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帮扶基层组织专科建设和发展,通过直接派驻专家开展专科门诊和多学科诊疗等机制,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了基层肿瘤诊疗能力。
三是肿瘤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国家癌症中心已建成肿瘤登记监测点574个,覆盖人口4.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1.5%,定期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其中上升较为显著的有:子宫体癌,由55.1%上升至72.8%;甲状腺癌,由67.5%上升至84.3%;宫颈癌,由45.4%上升至59.8%;骨肿瘤,由17.1%上升至26.5%;食管癌,由20.9%上升至30.3%,某些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已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食管癌,美国同期仅为20%,按发病人数计算,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占到所有儿童肿瘤的66.2%,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整体五年生存率为72%左右,略低于美国的78%。其中白血病70.5%、中枢神经肿瘤69.9%,接近美国74%和72%的水平。
四是下一步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的肿瘤五年生存率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将继续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工作,推动肿瘤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 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 我代表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和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我国消化内镜质量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大家都听说过消化内科检查,通过一个很粗的管子插进去检查,很痛苦,通过这么多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无论从设备还是器材,这个手段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可以说消化内镜技术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对胃肠疾病和胆胰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得到了广大病患或者是临床工作人员的欢迎。
尽管我国的消化内镜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这部门的工作,从一开始引进和发展消化内镜技术得到政府各级的关心,一大批消化内镜的先辈们敢为人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尤其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医疗消化内镜的大力投入,消化内镜也发生进入了快车道,我们经常讲消化内镜技术过一直在别的国家后面跑,前几年我们到了并跑阶段,现在可以自豪的说中国消化内镜无论从治疗还是研发,已经到了一个领跑的水平。
我们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做了一个中国消化内镜的统计,从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消化内镜的速度和质量,2015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有6000多医疗机构开展内镜,全国将近3万名消化内镜医生可以做内镜,同时有将近2万名护士负责内镜的一些护理工作,一年能完成将近3000万例次的消化内镜的检查,诊疗的例数世界第一,救治了大量的病患,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我国的消化内镜起步比较晚,又是一门比较新兴的技术,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操作复杂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初期的时候我们国家消化内镜稀缺,没有培训体系,而且普及率不是太高,也存在着一定的漏诊率甚至发生一些并发症。很多病人告诉我,做内镜特别害怕,还有就是对内镜的安全有一些恐惧感,害怕交叉传染。为此,前几年在国家卫生部领导高度重视下,消化内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振兴,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检控,狠抓落实,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个是加强了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消化内镜技术的管理规定,为提升我国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应该说进一步细化了消化内镜的管理规范,实现了我国消化内镜质量的全过程的一个监控。
第二个是建立了国家消化内镜的质控体系,为开展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我国消化内镜质量工作开始都是依托协会或者学会,2015年的时候组织成立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2017年成立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同时责成各省市、自治区要成立不同级别的质控中心,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有了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搭建了消化内镜质控的大数据网络平台,初步实现了诊疗分级的实施填报。
第三个是开展了系统调研,为提高我国消化内镜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督导依据。2016年开始,国家消化质控中心每年组织全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普查,并进行实时的抽样调研,在新机制上形成了调研报告5次,制定行业指南和规范有12个,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各省市质控中心开展质量普查加起来有200多次,通过调研发现标准和指南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到目前为止我国消化内镜质控督查已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覆盖了全国各级医疗机构。
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消化内镜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如消化内镜里操作难度的胰胆管造影术和超声内镜。目前我国的成功率达到了95%,应该说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且消化内镜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2016年美国发生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事,因为ERCP检查发生超级细菌感染,导致5人死亡。我作为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的主任很担心,在全国5个省市将近100家医院进行飞行检查,结果让我非常欣慰,没有一例不合格,当时我感到我们的质量控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们过去医疗器械基本靠进口,近几年来,我国消化内镜器械的自主研发力度逐渐加大,尤其以遥控胶囊为代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习总书记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肯定,可以进行胃肠道无痛苦检查。
消化内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该更加努力,我们接下来在这几个方面要加强,首先就是内镜技术要深入基层,要进一步关注基层,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还有我们要继续加强规范培训,尤其是肿瘤的筛查,我们一定要结合筛查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早期诊断的能力。
朋友们,我们党的十九大已经描绘出“健康中国”的伟大蓝图,我相信在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的带领下,全国的消化内镜医师一定会提高质量,使中国的消化道肿瘤达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更好的为我国人们的健康服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 我代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我们国家心血管病发病率和上升率都在呈上升的趋势,估计我们国家心血管病人数达到2.9个亿,心血管外科是治疗冠心病、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整个心血管病外科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能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的达到484家,到2016年达到了723家,数量增加了接近一倍,医疗的可及性明显提高,诊疗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我下面举几个例子介绍一下我们心血管外科这些年的成就。心血管外科领域最大的是一个先心病,占30%以上,这几年我们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治能力在明显的提升。其中一个手术叫双根部调转手术,这个手术是由我们国家发明,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并且列到了美国医生的继续教育的课程里。
搭桥手术也是一个治疗冠心病的非常重要的手术方式。从一些数据来看,搭桥手术的成功率在明显的提升,住院的天数在缩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最近一个研究发表在国际医疗杂志上显示,我们国家的医院和美国同样的医院相比,我们病人住院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美国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人讲做一个手术是不是要到国外去做,其实大可不必,在国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比如像心脏移植,随着我们国家器官捐献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所以心脏移植开展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提高,在2017年完成了442例心脏移植,尤其是我们存活率比如早期的手术的存活、一年的存活率、五年的存活和十年的存活率,都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0到15个百分点。
另外,刚才郭局提到的人工心脏,是心血管领域里的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方面,以前完全由欧美来进行,我们国内基本没有可以用的,最近我们完全自主研发了新型的人工心脏用于临床,昨天在《焦点访谈》里有一个病人是一年前抢救治疗的,他现在可以自己开车,生活的非常好。这体现了我们的进步。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比如把外科技术和介入技术结合起来,我们就叫杂交技术,原来是认为很危重的病人,通过创伤相对比较小的办法进行很好的治疗。
总体来说,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从上个世纪来说还属于叫跟跑,因为更多的时候是很多医生到国外学习,回来开展一些技术。到现在我们从并跑到部分技术的领跑,有些技术我们可以说超过了国外。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到国外学习,现在实际上我们接受大量的来自国外的医生到中国学习,包括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的医生。以前我们认为那些国家的水平很高的,但是现在反过来他们到我们这边来学习。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的是,可及性在增强,但是在同质性上,虽然一些大的医院水平很高,但部分中小医院的水平与之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全国的质控工作。2017年,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中心进一步加强全国心血管专业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工作,这个工作进一步联合各省级质控中心构建国家省级医院三级质控中心,搭建全国信息化质控平台。同时我们又建立科学明确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心血管专业全国质量和控制工作,力求提高整个专业尤其心血管外科诊疗的同质性。
未来心血管外科继续以品质和创新为目的,加快新的技术的创新和转化,为我们国家心血管外科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服务。 |
上一页:数读:一季度医疗服务数据发布 下一页: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