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识凌科技有限公司
OA
媒体中心
 
公司动态 | 行业热点 | 相关视频
> 媒体中心 >  行业热点
 
刚刚,国家卫健委下令:六省市开启“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
2019/2/15 13:29:40

2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省份。其他省份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取试点城市或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一、有关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万左右。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使得很多带病生存的老年人对上门护理服务需求激增。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要积极发展护理服务业,加快推动健康老龄化。

 

2018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同时强化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20186月,我委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推动护理服务业快速发展。20187月,印发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文件,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工作的深度融合,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网约护士,大多由社会力量主导推动。其实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即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由护士上门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鼓励新业态的发展,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同时,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广大人民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我委将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相关政策,逐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二、制定过程

 

互联网+护理服务进行专题研究,赴部分省份开展专题调研,梳理地方做法,总结地方经验。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学会、医院管理、护理管理以及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就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

 

三、主要思路和内容

 

(一)主要思路。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坚持鼓励创新和规范引导并重,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增加护理服务供给,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同时,引导规范发展,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主要内容。《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第二部分,基本原则。按照依法开展、规范服务,以人为本、满足需求,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试点工作;

 

第三部分,试点内容。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行为、服务管理、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相关责任、风险防控、支撑机制等提出原则性要求;

 

第四部分,试点地区和时间。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作为试点省份,其他省份结合实际情况选取试点城市或地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时间1年左右;

 

第五部分,有关要求。试点地区和试点医疗机构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加大宣传、正确引导。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主动密切关注辖区内互联网+护理服务新型业态发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开展。

 

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

 

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为规范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总体要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紧扣护理领域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创新护理模式,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率,规范服务行为,保障质量安全,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二)工作目标。经过一年左右的试点,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背景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充分发挥试点地区的带动示范作用,形成可复制的有益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规范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护理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基本原则

 

(一)依法开展,规范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要以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为基础,坚持线上线下,同质管理的原则,确保有关服务规范开展,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和护患双方合法权益。

 

(二)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健康特征和对护理服务迫切需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统筹发展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和居家护理服务,增加护理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三)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探索培育护理服务新型业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遵循市场规律,激发市场活力。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切实保障质量安全。

 

(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和护理工作特点规律,科学稳妥、循序渐进地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不断调整,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三、试点内容

 

(一)明确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主体。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以下简称试点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医疗机构通过人脸识别等人体特征识别技术加强护士管理,并配备护理记录仪。对于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的护士应建立退出机制。

 

(二)明确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对象。重点对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和人群健康特点,按照突出重点人群、保障质量安全、防控执业风险的原则,确定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具体服务对象。

 

(三)明确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试点地区应当结合实际,在调查研究群众服务需求,充分评估环境因素和执业风险的基础上,组织制订本地区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原则上,服务项目以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的技术为宜,可以使用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明确,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四)规范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为。试点医疗机构在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前对申请者进行首诊,对其疾病情况、健康需求等情况进行评估。经评估认为可以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可派出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的护士提供相关服务。护士在执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技术操作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应当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满足行业监管需求。

 

(五)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试点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等,结合实际建立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如护理管理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医疗风险防范制度、医学文书书写管理规定、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居家护理服务流程、纠纷投诉处理程序、不良事件防范和处置流程、相关服务规范和技术指南等。

 

(六)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管理。试点医疗机构可以自主开发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或者与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合作机制。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应当具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要求的设备设施、信息技术、技术人员、信息安全系统等。基本功能至少包括服务对象身份认证、病历资料采集存储、服务人员定位追踪、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服务行为全程留痕追溯、工作量统计分析等。不得买卖、泄露个人信息。

 

(七)明确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责任。试点医疗机构与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应当签订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中,应当明确各自在医疗服务、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护患安全、纠纷处理等方面的责权利。试点医疗机构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应当与服务对象签订协议,并在协议中告知患者服务内容、流程、双方责任和权利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等,签订知情同意书。

 

(八)积极防控和应对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试点地区和试点医疗机构要总结部分地方前期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经验做法,并借鉴互联网+其他行业的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措施。可以要求服务对象上传身份信息、病历资料、家庭签约协议等资料进行验证;对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资质、服务范围和项目内容提出要求;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可以购买/共享公安系统个人身份信息或通过人脸识别等人体特征识别技术进行比对核验;试点医疗机构或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应当按照协议要求,为护士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配备一键报警装置,购买责任险、医疗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切实保障护士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要建立医疗纠纷和风险防范机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同时,畅通投诉、评议渠道,接受社会监督,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九)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格和支付机制。试点地区应当结合实际供给需求,发挥市场议价机制,参照当地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护士劳务技术价值和劳动报酬等因素,探索建立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

 

四、试点地区和试点时间

 

(一)试点地区。我委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省份。其他省份结合实际情况选取试点城市或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二)试点时间。20192—12月。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试点地区和试点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规范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以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和保障医疗安全为落脚点,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并推进试点工作。试点医疗机构要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和突发应急处置预案,确保试点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二)试点先行,总结经验。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订试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重点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风险防控以及价格支付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及时掌握试点医疗机构工作进展,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发现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

 

(三)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监督指导。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医疗机构名单,公布监督电话或其他监督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置举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行业监督和自律。试点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护士的执业安全教育和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主动密切关注辖区内互联网+护理服务新型业态发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开展。

 

(四)加大宣传,正确引导。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试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宣传培训,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利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广泛宣传依法依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进一步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和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意义,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引导正确就医观念,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广大护士的培训教育,提高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的认识,强化执业安全意识,不断规范服务行为,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上一页:一图读懂正在普及应用的电子健康卡
下一页:“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化范围与安全措施如何做?国家出台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