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医疗原创】互联互通建设中这些头疼事儿可以这样解决 |
2017/4/7 18:10:44 |
由于经验的匮乏和以前不合标准流程的工作习惯的干扰,导致在平台建设和达到互联互通测评标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考虑全面,预先谋划,尽可能地把难点前移。 在实践中,各单位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之处。系统的改造肯定是最先遇到的问题,但是多数被采访人表示,技术问题倒并不是最困难的。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人的问题才是最困难的。人的问题,涉及到业务部门的配合、单位与厂商的沟通、医技人员的良好的工作规范,以及人的观念和人的能力。尤其是后两项,若想真正提高,绝非朝夕之功。 而为特定人群和单位设计出适宜的应用,则是地方卫计委最先考虑到的问题。不知是不是巧合,我们采访到的两个地方卫计委都明确表示了这是最优先的工作。 建设平台的难点与其目的是一样的。我院所使用的数据库,优势明显,效率高而且稳定性好,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其中之一就是数据抓取非常困难。因此,数据的标准化与数据抽取是工作的难点。是我院搭建平台时所面临到的第一大难点。 第二大难点在于如何解决HIS厂商与医院以及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矛盾,让他们能够进行有效、顺畅的沟通,共同协调与配合,这也需要下一番力气。我院在数年与厂商签订HIS合同时,“平台”在国内医院尚属概念性的事物。我们从实践得到的经验是,在签订HIS合同与平台构建合时时,就要进行统筹考虑,提前约定,尽早准备,把进行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前移,这样整个流程才会顺畅。 第三个难点则是电子病历的改造。2013年我院并没有完整的电子病历系统和医疗管理系统,医生在长期诊疗中养成的数据记录的随意性、不规范性、不完整性和不及时性,令数据不完整、不健全。因此,在平台建设好之前,就必须首先要求医、护、技人员对数据进行规范性填写。 此外,思维的改变也是很关键的。他们以往在使用电子病历时,除了首页目按照标准模版进行规范填写外,其他页都按照医学院的专家和医院科室的需求做出来的,这样很多数据不是齐全完备的。而平台改升级之后,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管理就必须要能够跟上,要求他们按新规范去做,就要出台一些必要的新制度和新举措。 我院的数据交互过去是在一个巨大的系统内完成的,这个系统由同一家公司承建。这就有使得优缺点并存:优点是即使没有平台的支撑,也可以稳定地维持运行;而缺点是重新进行切换以并入平台运行时,工作量十分巨大,至今这项工作也并未全部完成。从人的心理而言,把既有的稳定运行的系统进行切换与重新配署,也是一种对决心的巨大考验,我们当时就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 HIS厂商的接口方案有时具有排他性。第三方来时无法完成数据抓取等工作。这也给平台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 在平台建设和迎评过程中,遇到了几件头疼的事情。 一是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我们的平台用了一个比较少见的中间件,因此特别感到缺少对此能够熟练操作的人才。他不仅是精通IT,更要熟悉医院的业务流程,能够依据实际需用,采到适宜的业务模式甚至定制业务系统。所以,今后我们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个问题在医学界普遍存在,亟需加强技术推广和业务提升的培训、普及工作。 二是平台改造的计划和目标含混不清。明确平台系统升级改造的归旨,本应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倒底要改造什么,改造到什么程度,却常常令人感到困惑,致使有些平台的改造的工程量甚至远高于新上平台的工作量。因此,医院在实施之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规划,提前部署,才能大幅减少进程的困难与障碍。 而成功的关键点在于: 第一是业务科室之间的协同。信息中心的工作是技术的基础层次,但是把各系统真正联接进来,则要依赖医院各业务科室和技术科室的协同,这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第二是在软件、系统接入的接口层面,要与各个供应商深入沟通与互动。向他们提出医院自己的目标、设想和标准,让供应商配合。这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只要做到这些,平台本身的技术问题对于医院来说倒不构成问题。 技术本身不是问题。但是一旦出现跨地域、跨机构的情况,并且打造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度身定制适宜的应用,困难就会出现。 互联互通测评,也是希望系统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能够让医疗卫生行业之外的行业对系统数据产生依存感。这才能完美地证明的平台的开放性。因此,未来平台的向外拓展是我们将来面临的一个难点。 我们的平台在与外机构进行数据对接时,必须要考虑对方对技术的理解、对安全的评估——由于系统的开放常常与风险相伴。如果对方对此有疑虑,对接就会受到严格干扰。如果整个工作是由省(或直辖市)政府而非国家卫计委一家主导的,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有更高级别官员的参与,那么整个标准化平台的建设力度会更大一些,推进过程也会更加顺利一些。 目前,互联互通标准化测评已经进行到第三批了,很多厂商和团队对其有着深刻的概念理解和业务感受,因此,技术问题已经构不成障碍。需要强调的是,对业务的理解务必结合实际需求,即:进行业务协同和释放系统更强的生命力。 第一是启动测评工作之初就把重点和难点理清,并对此进行充分的准备。我们过去的平台上的应用都与老百姓求医问诊密切相关,像预约挂号、健康档案的查询、医生共享。在以往的工作中,这些应用都有过无数次成功的案例。但是测评工作更多的是看重技术架构和应用基础,如统一平台的展示,但这些恰恰是我们以往工作中的短板。因此我们首先把测评方案的指标体系研究透彻,并以此作为参照评估过去平台上的缺陷。 第二是在自评估的基础上做好指标的差异分析,对过去的平台进行改造。像过去我们的应急指挥系统,就是由两个部门在管,对照互联互通的测评要求后,我们就进行了系统改造,让区域平台可以统一管理。 第三是充分发挥已方的技术人员在参与迎评的标准制定与过程监督的重要作用。改造工程的具体施工者虽然是是承建厂商,但是我们仍然是严格的标准控制。国家卫计委互联互通的标准非常繁多,我们过去更加重视业务指标,而非技术指标,以为后者应该由厂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把控。但是在这次迎评工作中,我们也同样关注技术指标。因此,我们把主要的技术力量用在了施工过程监督上。 在迎评的实施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难点。第一就是数据资源的质量合不合乎标准。数据质量与业务系统、采集—使用人员有很大关系。如在ICD-10字典的使用中,过去不同医院所采用标准的版本存在所差异,影响了数据的质量。为此,我们特别成立了ICD-10专家组,让他们从业务角度做了一些字典梳理规范方面的工作。 第二是使原指标达到测评要求的工作也是很困难的。改进工作由承建商来做,而我们的技术人员不可能每时每刻的监督。因此,我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卫计委的相关标准做进一个字典表里,并与我们正采用的标准,让计算机进行匹配,以此查看差异程度,从而审核厂商的工作。 第三是业务系统的利用情况,我们也把它们当成一个难点来做的。业务系统的利用率,在测评标准中的所占比重很高,如果利用率达不到要求,就会测评中被扣分。所以,我们做了日志跟踪、数据采集情况的报表展示等工作,这样专家测评时就会一目了然。 最后,展示部分也是需要好好考虑一个难点。医院内部的系统无法演示,因此我们提前调配网络,让医院配合我们,想方法把他们的系统在测评指定的地点能够被打开,从而能够展示出来。
|
上一页:分享 | 《集团型医院信息化建设》 下一页:大型综合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